時間:2022-08-12 來源:轉載
8月11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主辦,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協辦,中能國研(北京)電力科學研究院承辦的2022年第九屆輸電技術大會在江蘇南通隆重召開,大會得到了中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智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本屆大會采取“線下交流+線上直播”的形式,旨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實現,服務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促進數字技術與輸電技術融合創新。來自電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內外相關輸電裝備制造、檢測設備及軟硬件研發企業等單位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出席了本次盛會。
▲主持人:清華大學教授 王黎明
上午9時,第九屆輸電技術大會主旨論壇正式開始。主旨論壇由清華大學教授王黎明主持。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主任蔡義清、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設備部副主任吳強、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先后發表致辭。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主任 蔡義清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主任蔡義清在致辭中說,今年是中國有電140周年,100多年來,電力事業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輸電技術方面,由中國主導制定的特高壓、新能源并網等國際標準已經成為全球相關工程建設的重要規范。特高壓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輸電技術實現全面突破,“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和“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取得顯著進步,源—網—荷—儲互動技術、微電網技術等關鍵技術世界領先。
他指出,輸電技術大會已成功舉辦了八屆,并成為我國輸電領域產、學、研、用的一次盛會,為推動我國輸電技術交流和創新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主辦方,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足行業、服務企業、聯系政府、溝通社會”的功能定位,把握行業發展新趨勢,加強建言獻策力度,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斷提升行業服務能力,成為推動電力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設備部副主任 吳強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設備部副主任吳強表示,近年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聚焦服務“雙碳”目標,圍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和江蘇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以“五化”率先引領的能源互聯網為基礎,加快推動以“四新兩高”為特征的江蘇省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他希望各參會單位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在交流中尋求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成長。
▲中天科技集團總裁 薛馳
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表示,為促進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型電力將是未來我國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從根本上改變目前我國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的發展格局。他指出,中天科技將順應時代大潮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超前布局新能源、海洋裝備、智能電網、新材料等多元產業,持續踐行“商業向善”理念,秉持“光電網聯美好生活”的使命,堅守“以品質立尊嚴,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價值觀,努力為客戶、員工、社會創造更大價值,與社會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薛禹勝,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輸電處副處長劉敬華,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技術部輸電處主管吳新橋,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一級職員王海林,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院長董旭柱分別圍繞新型電力系統自適應停電防御系統、輸電專業新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展望、數字輸電線路建設與實踐、電力設備數字孿生技術研究等內容,闡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觀點,為輸電技術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譽院長薛禹勝作了題為《新型電力系統對自適應停電防御系統的呼喚》的報告。薛院士首先闡述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復雜性。薛院士指出,新型電力系統面對的挑戰在于混合輸電系統的內部復雜性、極端自然災害的復雜性、小概率大風險事件下可靠供電約束的復雜性、多目標優化的復雜性和大量強不確定性因素下的復雜性。薛院士重點對自適應停電防御系統進行了介紹。他希望電力科研單位、供電企業和電力裝備企業,共同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貢獻力量。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輸電處副處長 劉敬華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輸電處副處長劉敬華作了題為《國家電網公司輸電專業新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展望》的報告。劉敬華對輸電專業數字化轉型進行了闡述,并以無人機巡檢、可視化裝置智能應用、無人區狀態監測及通信、衛星遙感巡視、電力北斗應用、災害監測預警等為例,介紹了輸電專業新技術研究應用現狀,并對輸電專業新技術發展進行了展望。他表示,未來應持續提升無人機巡檢應用水平,深化立體協同巡檢應用,推進集中監控模式轉型,提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高感知裝置管理水平。
▲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技術部輸電處主管 吳新橋
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技術部輸電處主管吳新橋介紹了南方電網公司數字輸電線路的建設與實踐情況,闡述了南方電網數字輸電建設背景和數字輸電頂層規劃,并從數字化通道建設、無人機自動駕駛、圖像/視頻等在線監測應用方面,對“十四五”數字輸電建設進行了展望。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一級職員 王海林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一級職員王海林作了題為《軟件定義新型電力系統》的報告。他介紹了國內外智能電網解決方案和CPS實踐存在的不足,從系統層面提出物理電網與ICT網絡融合的軟件定義方法、思路和關鍵技術。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院長 董旭柱
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院長董旭柱介紹了IEEE PES電力設備數字孿生工作組成立背景、組織架構、重點研究領域和發展規劃方向,圍繞電力設備領域數字孿生關鍵技術,探討了電力設備數字孿生領域具有創新性和推廣價值的應用,并對《電力設備數字孿生白皮書》進行了介紹。他表示,電力設備數字孿生目標是通過設備數字化,提升設備資產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高設備安全可靠運行水平。電力設備數字孿生是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之一,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也需要電力企業、設備制造商、科研院所多方協作研究。
下午的大會分為“新型電力系統下的輸電技術發展”高端對話和專題主旨論壇兩部分內容。
▲主持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武漢大學智能電網研究院院長
姚良忠
高端對話由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武漢大學智能電網研究院院長姚良忠主持,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設備管理部輸電處副處長劉敬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電力系統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周勤勇、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型電力系統研究所副所長姚文峰、清華大學教授夏清、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電網產業首席科學家趙連岐作為對話嘉賓,分別針對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輸電技術面臨的新挑戰、發展機遇及保證機制(措施)三大問題展開對話及討論。
王景朝
專題主旨論壇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輸變電工程研究所原總工程師王景朝主持。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 張斌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張斌介紹了無人機跨專業智慧管控體系建設情況。他指出,近年來,無人機巡檢已逐步成為輸電運檢模式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重要手段。目前,圍繞構建智能運檢體系和數字新基建戰略部署,構建了“省級集約+地市自主”、“固定機場+移動機場+人工輔助”的多層級、多機種、全過程協同作業體系,開展了自主巡檢、圖像識別、協同共享巡檢體系等技術攻關,充分發揮了集群作業、集約管控等規?;?。到2025年,將全面建成網格化覆蓋、多專業融合、實時化計算的全自主無人機作業體系,實現架空線路巡檢模式的根本轉變。
▲智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中心總經理 許克
智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中心總經理許克作了題為《基于AI的輸電數字化運維解決方案及應用》的報告。徐克指出,為助力輸電運維數字化轉型,智洋創新構建了空天地多源感知端云協同的智能化產品體系,深入輸電場景,不斷革新技術,在輸電線路智能運維管理、通道可視化、線路多維感知、AI深度識別等多個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實現了輸電線路24小時可視、隱患毫秒級識別、多維數據融合和業務流程閉環管理。徐克表示,智洋自主研發了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AI算法模型,助力輸電線路安全運行。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孿生事業部售前總監 周少飛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孿生事業部售前總監周少飛作了題為《天空地一體化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及新能源站場解決方案》的報告。他指出,依托自研遙感與地理信息一體化軟件PIE、遙感服務云平臺PIE-Engine等自有基礎軟件平臺和核心技術,航天宏圖面向新型電力系統“源網荷儲”、新能源場站等提供行業智慧管理服務產品應用、電網時空遙感云服務和電網數字孿生技術研究應用,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綜合應用服務體系解決方案,實現空間多維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精益管控,服務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特高壓建設分公司一級職員 尋凱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特高壓建設分公司一級職員尋凱作了題為《特高壓線路技術創新實踐與展望》的報告?;诙嗄觌娋W運維、特高壓建設經驗,結合新型電力系統與特高壓發展的客觀要求,圍繞特高壓工程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和現實需求,尋凱分享了防繞擊避雷針、快速鎖緊間隔棒等科技創新成果,介紹了技術創新的研究思路、方式方法和成功經驗,并對新技術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旨在助力新技術、新工藝在輸電線路領域的落地實踐,提高輸電線路施工智能化、機械化水平。
本屆大會站在行業技術發展前沿,秉持創新精神、科學態度,解讀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對輸電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介紹國內外重點電力企業數字化創新發展現狀與成果,融匯各方智慧,為低碳、節能、高效、靈活、安全的輸電技術創新發展提出構想,為中國輸電技術發展勾畫新藍圖,指明新方向。